廉政要闻
学习先进典型丨扎根泥土 甘当沙砾
扎根泥土 甘当沙砾
追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,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原党委委员、纪委书记谢睿
沾满泥土的球鞋、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、布满划痕的黑框眼镜……这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,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原党委委员、纪委书记谢睿留下的东西。
2020年9月15日下午,39岁的谢睿在扶贫联系村查看民房改造情况时,从一户居民家的二楼意外摔下,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。
“偏远的片区我来包”
二台坪村、溜沙坡村、小河村、堰塘坪村、渔塘湾村——从清坪镇开车到这5个村,车程都要2小时左右,下车后还需步行很久才能进村。
2016年,谢睿来到清坪镇担任纪委书记,彼时正是脱贫攻坚最为吃紧的时期。他主动提出:“偏远的片区我来包。”于是,这些全镇最偏远、条件最差的村,成了谢睿走动最频繁的地方。
李华军是被谢睿“缠”回村里工作的。李华军是小河村人,从军队转业后留在县城创业,2017年秋天,谢睿找到了他。“他夸我能干肯干有想法,多次鼓励我回村里任职,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。”最终,李华军被谢睿的执着和诚恳折服,成为了小河村支部书记、主任。
当时的小河村是重点贫困村,村里没有支柱产业,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一百多户。“产业立起来,才能脱贫不返贫!”谢睿在笔记里写下这句话。
为了在村里规模化种植白茶,谢睿带着扶贫队员们利用晚上的饭点时间,一处处开院子会、小组会,做动员工作。“会一般都要开到晚上十二点,甚至第二天凌晨,但谢书记好像从不怕饿。有时开会前,他跑到小卖部买桶泡面就解决了;有时到村民家,吃顿15元一餐的工作餐。”在白茶产业化的道路上,从购买茶苗,到技术培训,再到茶叶销售、引进茶厂,每个环节,谢睿都带着村民一起走。
不止在小河村,许多艰苦贫困的村落都有谢睿的身影。在龙潭司村,他通过理事会投资一部分、政府以奖代补一部分、村民自筹一部分的形式进行民居改造,发展民宿和乡村旅游业;在二台坪村,他将一个产业“空心村”发展成有烟叶、茶叶1300亩的“金叶村”;在渔塘湾村,他联合相关单位建成大桥,投资超过700万元……
“我想对谢书记说:如今,我们小河村已整体脱贫。我永远不会忘记你,小河人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你!”李华军说。
纪检监察干部不能当“木匠”“泥水匠”,要当“铁匠”
“秉忠贞之志,守谦退之节”,这是谢睿的微信和QQ签名,也是他的人生信条。
谢睿常说,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动真碰硬,绝不能当“木匠”——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,更不能当“泥水匠”——东搅西拌和稀泥、当老好人;要敢于当“铁匠”,打铁自身硬,打出来的也是硬邦邦的钢钉。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“小漏洞”“小疏忽”“小错误”,他从不放过。
李华军初任村支书时,群众对上任村支书意见特别大,开展工作甚是困难。谢睿建议李华军,从入户调查、评定低保户工作入手,让村民看到程序严格、感受到公平公正。在之后村里召开的党员大会上,谢睿开诚布公地说:“那些在城里有商品房、家里有小汽车的,怎么能吃低保呢?”接下来的评议中,果然有几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被取消了低保资格。自此之后,小河村的干群关系越来越和谐。
在记挂贫困村群众的同时,谢睿也从不放松对自己学习精进的要求。
2019年初,谢睿被县纪委监委抽调办理一起重大留置案。白天跟着专案组一起调查取证,晚上抽时间学习纪法知识,他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年多的学习内容,并整理出专案组对当事人50多页的询问笔录,发现了关键证据。
“谢睿没学过法律,但他从零开始,学习取证、讯问、笔录、刑法、刑事诉讼法、监督执法工作规定等办案有关程序和知识,几个月他就达到了很专业的水平。”咸丰县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主任艾峰说。
最终,这起受贿时间长达15年、涉案金额180多万元的案件成功办结。这也是县纪委监委历年来查办的受贿时间最长、涉案金额最多的一个案件。
身为最基层的纪委书记,谢睿任职以来,共处理信访举报23件,处置线索36条,立案21件。在2019年度的全县考核中,清坪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排名第二。
传承朴素家风,扎根脚下土地
“我作为一位父亲,对于失去自己的儿子,可以说是心如刀绞,悲痛万分。但作为一名老党员,也为他在自己工作中表现出的高度负责、忠诚积极、苦干实干的作风深感欣慰。”
谢睿因公殉职后的第三天,他的父亲谢一兵给组织写了一封信,信中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,只是表达了感谢之情。信纸上还有泪迹,但每一笔都坚定有力。
作为老党员,谢一兵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,他常教导谢睿:“你是在城里长大的孩子,要知道农民的辛苦,珍惜你的幸福生活。”每个寒暑假,谢睿都会跟着父亲回到老家农村,上山砍柴,下地挖红薯。谢睿考上公务员后,谢一兵持续关注他的思想动态。他鼓励儿子:“为社会作贡献不在于能力大小,关键是要保持一份谦逊积极的心态;要做一个正派的人,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”
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,谢睿义无反顾地投身扶贫事业,为深爱的土地奔走。“心中为念农桑苦,耳里如闻饥冻声。”这是谢睿在工作笔记中抄录的白居易的诗句。一顶草帽、一本笔记,伴他走遍山村院落,三十多岁的小伙成了群众口中的“老谢”,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喜爱。
据龙潭司村村民周国恩回忆,疫情期间村里实行严格管控后,一户村民因为家中留宿着之前来拜年的客人,时间一长,存粮告急。谢睿听说后,代表镇村为他们送来猪肉、大米和蔬菜。“谢书记家里除了六十多岁的父母之外,还有一个九十岁的爷爷,他都没有回家去看一眼。这不是冷血,而是肩上担着责任。”
虽然和家人相聚的时间非常短暂,但朴素的家风在谢睿身上传承。谢睿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,他和儿子“约法三章”——非重大节日,不买玩具;要诚实,不撒谎;做错事情,要主动道歉。据谢睿表妹白青莹讲述,在谢睿离世后,他的儿子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,仔细画了一张人像,然后在画像的左上角稚嫩地写下四个字:“我的爸爸”。
“远处蔚蓝天空下,涌动着金色的麦浪……我们曾在田野里歌唱,在冬季盼望……”这是谢睿生前最拿手演唱的《风吹麦浪》。歌中描绘的景象,是他奋斗的目标,而今已成为现实。